构建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
|
发布日期:2016-08-29 |
|
|
构建市场化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
伴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成为商业银行的迫切需求。一方面,银行利润进入下行通道,不良贷款率及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另一方面,银 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途径虽然增加,但效果有限。本轮不良贷款的处置呈现哪些新特征?当前的处置方式存在哪些局限性?如何为本轮不良资产处置建立一个全新的市 场化运作的新生态?针对上述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博士。银监会公布2016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373亿元,不良贷款率1.75%,拨备覆盖率
175.96%,贷款拨备率3.07%。虽然不良余额较年初仍有所增加,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下行态势有所减缓,尤其是二季度不良率与一季度末持平的现 象是近年来所少见的。这是否意味着市场预期的不良贷款率拐点已经出现?二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14373亿元,比一季度上升了452亿元,增长了3.24%,由于贷款余额也同样增长了3.24%,因此二季度不良贷款率与一季度 持平,均为1.75%,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良贷款率拐点已现。我们还要考察关注类贷款,二季度关注类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之差为18823亿元、关注类贷 款占比与不良贷款率之差为2.28%,分别较一季度提高了791亿元和0.02个百分点。从实际情况看,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也会使部分行业的信用风险进一步显现,短期内银行业资产质量继续承压。首先,规模较大。截至201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27万亿元,已经超过2008年水平(1.26万亿元);不良率上升至1.67%,连续10个季度攀升,且不良资产升势尚未见顶。其次,难度较高。本轮银行不良资产隐含的风险传染性强,债权、债务关系多重交织,甚至牵扯到民间借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运作,导致不良资产 处置难度增大。此外,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机制运行、交易市场建设、产品创新研发以及参与主体的丰富性均亟待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不断加深,造
成处置难度加大。再则,范围较广。本轮不良资产分布的地域广,涵盖国内各省市地区;不良资产的业务类型多,对公、零售、金融市场均存在不良。同时,近年来生产型集团企业纷纷开展产融结合,导致不良资产正由实体经济向金融机构、向各地区、向各行业快速蔓延。最后,周期较长。本轮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的行业,这类企业规模较大、国企偏多,加之可承接不良资产处置的机构有限,处置手段单一,导致出清速度慢。与此同时,未来经济的“L”型走势也会拉长不良资产化解的时间。那么目前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和拨备覆盖率均呈下降态势,这是否会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形成挑战?从财务角度看,商业银行处置和核销不良资产有“三道防线”:一是利润,二是拨备,三是资本。近年来,随着银行资产规模增速放缓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银行盈利能力开始下降。2011年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长了18.87%,2015年下降至
15.67%;同期,净息差从2.70%下降至2.54%,今年二季度进一步降至2.27%。受上述因素以及核销不良贷款、计提拨备的影响,商业银行净利 润增速从36.34%快速下降至2.43%。作为逆周期调控手段的拨备也面临较大压力。2012年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95.51%,达到历史 点。受银行盈利水平下降和核销不良资产因素影响,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今年6月末为175.96%,个别银行甚至一度低于150%的监管红线。下 一阶段,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财务资源空间逐步变窄。不过,商业银行资本实力保持稳定增长。今年6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净额为136914亿元,较2013年6月末增加了49464亿元,其中一级资本净额为
115851亿元,增加了45485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3.11%,提高了0.87个百分点。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可以较大程 度地抵御系统性风险。为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迅速压降不良贷款率水平,商业银行在拓展资金来源和处置渠道上进行创新实践,如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互联网渠道资产处置平台等方法。但从实际运用中,上述方法的效果低于预期。商业银行除了利用利润、拨备等财务手段核销不良贷款外,还通过重组、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甚至互联网渠道进行处置,但目前各自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贷款重组是银行针对那些信用良好、市场稳定的借款人,通过修改授信偿还安排的协议,对借款人、借款金额、还款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措施等合同要素进行调
整,从而降低企业当期的财务压力,防范企业发生信用风险。债转股是贷款重组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减让体现在债务变为资本,因《商业银行法》对银行持有企业股 权存在限制,故还不能普遍推开。目前,仅有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可以开展债转股试点。即便银行对部分企业实施债转股,仍存在以下 问题:一是转股权后的银行收益不确定性较债权加大;二是债转股周期过长,虽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股权回购、股权转让以及上市等方式退出,但投资收益的最终实 现通常需要数年之久;三是对资本消耗过大,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400%,超出以后
则达到1250%。这些因素或影响银行开展债转股的积极性。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在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也是银行当前利用外部资源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途径。现在,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全 国+省级+地市”的三级AMC体系,即由华融、信达、长城、东方为代表的4家国有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20多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和个别地市级资产管理公 司。但受资本金约束,AMC处置不良资产的容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按照监管规定,AMC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2.5%,即AMC的杠杆率在8倍左右,照此 测算,AMC大概有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处置空间。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超过1.4万亿元,再加上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部门的不良资
产,AMC处置能力相对有限。不良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常用手段。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以及试点银行的扩围,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空间巨大。当前,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 证券化业务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回收难度大,回收额与时间不确定,未来现金流稳定性低,从而产生了现金流和基础资产价值的差别。 二是收益保障薄弱。相较于正常类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较面值折扣较大,发行成本也相对较高。三是产品设计上无法有效规避风险。不良 资产支持证券的次级证券规模风险覆盖范围更广,且对信用增级及服务人员的要求更高。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次级证券要求能吸纳信用、流动性、市场风险三部分损
失。此外,不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当期的利润和拨备损耗较大。互联网渠道处置不良资产是一种全新的模式,优劣势都很明显。从优势看,线上用户基础大、传播速度快,淘宝网的资产处置平台目前是免佣金的(线下处置佣金为 3%- 5%),降低了不良资产处置的交易成本。从劣势看,互联网平台尚无批量处置不良资产的权限,自身也缺乏不良资产处置经验,处置效率低。面对本轮不良资产的新特征,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跨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跨地域(境内外)和跨行业(金融机构与实体企 业)的不良资产处置新生态,即利用包括资本市场化解、联合处置、互联网渠道在内的新模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和市场化水平,最终实现“用时间换空间”
和“用空间换空间”的不良资产处置的新生态。首先,做好不良资产处置的顶层设计。建议监管部门与被监管机构之间加强协调,从供给侧入手,运用市场化机制切实化解银行的不良资产。政府方面,一是从制度建设入手,适时修订《商业银行法》及其相关配套条例,推动银行业综合经营;持续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探索创新处置新途 径和新工具,并做好配套机制建设。二是从市场建设入手,积极构建市场化处置机制,消除不良资产处置中遇到的制度、区域、行业壁垒,努力实现多层次、广覆 盖、有差异、多元化的不良资产处置参与主体的新体系。三是从监管模式入手,完善监管模式,构建符合不良资产新特点、新趋势的监管新框架。银行方面,一是明确发展定位,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强化风险控制,加快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新模式,从本源出发,
提高资产质量,切实降低银行业的不良率;三是增强制度规划,依托金融供给侧改革,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跨市场、跨地域、跨行业的全流通目标。其次,从供给侧入手,增加不良资产处置主体。建议设立1-2家全国性民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发挥民营体制和机制优势,实行市场化经营,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程度和处置效率。再次,重视不良资产转让的市场建设,提高证券化资产的流动性。扩大不良资产处置参与的市场主体,丰富不良资产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提高证券的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投资银行、信托公司合作,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灵活设计符合市场投资需求的证券化产品,依托资本市场化解银行不良。
作者:头条号 / A资产
链接:http://toutiao.com/a6323977614612758785/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